香港民众读《中华剪纸》有感(摘登)
●阅读了《中华剪纸》2023年第6期总84期。这本刊物让我认识到不同风格的作品,与众不同的剪纸艺术大师,让我眼界大开。
大家有没有想过最早的剪纸作品是什么?现在在那里?剪纸至今有多少年历史?我不得不佩服王伯敏先生,他以八十多岁高龄冒着炎暑,亲自去珍藏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,研究现存国内最早的古代剪纸作品《对马》并作实证研究,又推论中国造纸发明有2000年历史,所以中国剪纸应不止1500年历史的见解。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及对剪纸的热情,令我深深折服。
剪纸商品设计于T恤、布袋,甚至杯碟我也见过;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它可以融入于刺绣当中?高兰英女士是平凉境内最后一位剪纸刺绣者,她的剪纸图案个性鲜明,在粗犷夸张、古朴浪漫的同时展现出平凉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。她还把剪纸的题材和她刺绣布艺的图案保持一致,做出枕头、鞋垫等生活用品,颜色鲜艳夺目,非常独特。从作品中感受到她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。
大家有没有看过“斯拉夫剪纸”?原来白俄剪纸和波兰以及乌克兰剪纸统称为“斯拉夫剪纸”。据白俄罗斯国家民 俗剪纸艺术大师 Lizaveta Chyrvoncava 说,早年人们会用剪纸来保护封蜡,也就是火漆。这个特殊的用途,令我想起如果电影里间谍互相秘密通信时加上这个情节蛮有趣的。
我对人物专访特别喜爱,他们是民间造型艺术的传承和实践者,一生用剪刀剪出传统文化。
我只是一个剪纸初学者,透过这本刊物不但对剪纸知识有所增进,更认识了很多剪纸前辈并对他们十分敬佩。在此我衷心感谢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分会,他们的努力让远在香港的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对剪纸的热情与贡献。●很惊讶竟然有一本关于剪纸艺术的专属杂志。一般的杂志纸张都是非常平滑又胶印反光的;但这本杂志封面是布纹的,内页的图片颜色自然,阅读时眼睛不觉疲劳。●我取阅的是2024年第1期。好兴奋能欣赏到“黄河颂·全国剪纸艺术精品展”的金银铜奖作品,以及“全国廉政剪纸精品邀请展”的作品;更有内地剪纸会会员的分享,果然眼界大开,给我机会看到他们的剪纸风格,以及大师级的艺术品。听介绍得知是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分会送来的,感激不尽!真的很难看到专门为剪纸而出的杂志!●剪工好幼细,部份题材有故事,有连贯。另外,部份作品更套上色彩, 真是艺术品中的艺术品!●看了2023年第6期。有剪纸人物、剪纸故事、地方剪纸、海外剪纸及校园剪纸等等。内容丰富,图片精彩。其中令我最留意的是足足有12页篇幅报导“2023乌马河·中国大学生剪纸大赛”。由收投稿到初评,然后入围终评,再到参加终评赛事进行现场比拼,之后在现场从两个命题中选一去进行作品创作及剪刻,最终38位参赛者脱颖而出喜获大奖。从文章内容看到他们对非遗剪纸文化艺术的推动及技术传承。月刊同时刊出剪纸大赛获奖作品选图片。从作品图片看到 20多岁大学生的创作与技术,我说出两字广东话 “好劲” (即非常厉害)。●看毕2023年第6期,感觉到中国的青年人对传统手工艺的热诚,他们技艺高超,构图多姿多彩,很想知道如此精细的图案,他们是怎样剪出来的,真是让我瞠目结舌。●2023年第6期总84期:看到封面一个粗粝的剪图“扣碗”,让人深思什么是剪纸艺术。文章《岁月留痕 剪下生辉》,感受真言,民间艺术的灵魂就是其实用性。离开了实用性就很难传承。在专访:白俄罗斯国家民俗剪纸艺术大师,图花的信仰表达,感到不一样的布局、手法,从这一专访,亦感受到中国古老艺术包容西方剪纸的态度。最后的文章《不器》,透着色彩运用和精致美感,令人惊叹!整本月刊有着不同方位的知识,令我对剪纸文化艺术了解更多。●作品不一定是以传统红色纸张为唯一材料,表现手法多样。很多作品如段建珺的《老箭手》手法夸张变形,作者想象丰富。●以前觉得内地的剪纸都是以传统图案、喜庆祝福或国家思想的主题为主, 但 如山洼的新剪纸作品却很日常化,不是极度精致那种,但令人喜爱。●看到很多新颖的剪纸,尤其选刊部分的作品, 精雕細琢,很精彩。●图片中显示,作品很多都是大幅或中幅的。在香港实在少见有大尺寸的作品, 通常是中小幅的。●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去搜集及编制这本杂志,可惜香港没有这类刊物。●之前已得知王言昌先生仙逝, 正好拿到介绍他的一期杂志, 从各作者的追悼 文章中对他认识多了。